• <cite id="yv49d"><span id="yv49d"></span></cite>
    1. <cite id="yv49d"><noscript id="yv49d"></noscript></cite>
      一生堅守&quot;三個一&quot; 劉風做&quot;喚醒靈魂的教育&quot;
      發表時間: 2009-06-18來源:
       做喚醒靈魂的教育

          ——記內蒙古達拉特旗退休教師劉風

          2009年3月6日,在黃河邊上的小鎮樹林召,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旗委宣傳部、教育局、文聯聯合多家新聞媒體,一起為年近古稀的退休教師劉風召開《劉風教育論集》首發式暨研討會?;顒蝇F場,聽到教育界同行及遠道而來的學生對自己的肯定,劉風老師哭了,哽咽著:“大家對我的評價太高了,那只是我的追求……”

          人們關注的目光為什么聚焦于一位退休八年且沒有任何“特級教師”之類頭銜,沒當過“官兒”的普通教師?近日,筆者走近了劉風老師,試圖解讀一位古稀老人對教育事業近乎宗教般的癡迷。

          一生堅守“三個一”的教師

          早在1962年,剛走上教師崗位的劉風就在一個偏僻的山村小學搞啟發式教學實驗。他嘗試在鄉村孩子身上應用循序漸進、舉一反三、觸類旁通等教育方法。經過兩年的實驗,30個鄉村孩子的統考成績破天荒地排在全旗第一(這所鄉村小學原本在全旗64個小學中排在倒數第二)。劉風由此聲名鵲起,連黃河對岸包頭市的教師都慕名前來考察學習。

          劉風對教育的執著和癡迷令人驚訝。至今,他還保留著從1962年直到退休時的1200份學生優秀作文,“文革”抄家時,怕被損壞,就藏在廁所里、柴火垛中。當如今也是滿頭華發的學生看到這些紙質低劣、顏色泛黃的作文時,激動得不能自已。

          1983年,年屆不惑的劉風調到一所民族中學在蒙漢雙語實驗班教漢語文。為了找到兩種語言的融通處,老馬學途,他開始學起了蒙語,研究起了“雙語教學”,并摸索出“墊路——搭橋——捅墻”三階段作文訓練法。畢業時,他帶的這個班學生參加作文競賽還獲了獎。而當年劉風接手此班時,用小學三年級語文題測試這些初中生,全班平均成績只有37分。

          劉風說:“我一生有‘三個一’——一生沒耽誤過學生一節課,沒體罰過一個學生,補課沒收過一分錢。”不僅如此,在日常生活中,劉風不抽煙,不喝酒,不打麻將,“為的是給孩子們做個榜樣,要不哪來的說服力?”

          劉水生,劉風1964年教過的學生,如今已是50開外。那年,他因為交不起1.5元學費而輟學回家放羊了。每天把羊群趕出去以后,他就到學校附近徘徊。這一切都被劉風看在眼里。他對劉水生說:“那一塊五毛錢我替你交了,明天你還是來上課吧。”此后,劉水生在劉風老師的資助下念到高小畢業,參軍后還成了部隊的“小知識分子”。

          多少年過去了,老師所教的知識大部分都忘卻了,但說起此事,劉水生的記憶仍清晰如昨。

          扎根于生活土壤的草根式教育研究

          什么是教育?愛因斯坦的定義最令人深?。?ldquo;所謂教育,就是忘卻在校學得的全部內容后所剩下的本領。”基于此,一個教師只有變成學習型、研究型的人才可能從“教書匠”中脫穎而出。

          與其他的教育界有識之士一樣,從上世紀80年代起,劉風就認為,研究語文教學不能陷在語文教學這個圈子里,要跳出語文看語文,應從教育的整體高度和人才成長規律審視語文教學。他六次參加全國語文教育研討會,在名家薈萃的會上認識了許多名家,張志公、于漪、錢夢龍、魏書生、寧鴻賓……從這些大師、名師身上,他貪婪地吸取營養;他大量閱讀教育名著,從《學記》到《論語》,從《陶行知文集》到《給教師的100條建議》,從杜威到雅思貝爾斯……大師們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和對教育的洞察,給了劉風無法計數的啟示,而他也逐漸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“草根研究者”。

          在劉風老師逼仄的書房里,幾縷陽光從窗外射入,照在凌亂的報刊、書籍和草稿上?!墩撜Z類解》《梁漱溟文集》《走進新課程》《陳寅恪傳》,等等,在陽光的照射下,散發著知識的光芒。

          波蘭教育家奧根說:“教學論不是憑思辨,而是憑先進教師經驗的理論概括,以及實驗和觀察來揭示一系列規律的。”

          30多年來,特別是近些年來,劉風對教育整體和語文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,研究成果可從他的三本教育文集《蹊邊履痕》《杏壇余韻》《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》中看出:既有宏觀性的大話題關注,如,教育的本質是什么?教育如何喚醒人的靈魂?當代教育的危機是什么?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?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……又有微觀性的細節研究,如,教“書”(教材),還是教“學”(學習)?口語訓練的方法、課堂提問的技巧、評語的撰寫、長文短教、短文深教,等等。

          或許,劉風的思考不是原創的,大師名師早已闡述過,是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的發現。但劉風的大半生生長在文化荒漠的鄉村,艱難地生活在惡劣的社會環境里。他沒有生吞活剝經典理論和成熟的教育思想,而是做了大量本土化、個性化的詮釋、理解和消化,并應用于教育實踐中。正如錢夢龍先生所說:劉風這種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草根式研究,展現出一種別樣的風姿。她雖不漂亮,卻是孕育著無限生命活力的“溪頭芥菜花”。

      責任編輯:和諧中國網
      尊彩网